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 纺织业或成“急先锋”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09-03-26
资讯导读:  全球纺织服装需求环境的恶化,使中国信心弥足珍贵,中国力量被寄予厚望。虽然中国

全球纺织服装需求环境的恶化,使中国信心弥足珍贵,中国力量被寄予厚望。虽然中国无法靠一己之力救全球,但中国能为稳定经济做出贡献;虽然中国纺织业无法根本改变全球产业格局,更不应承担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责任,但中国纺织能为振兴中国经济提供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早到的曙光。   

信心并非无源之水

中国经济仍有着全球最高的增长率,投资、出口和内需虽增速减缓,但仍在增长。中国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21万亿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有足够支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实力支持投资项目提升基础建设,刺激和拉动实体经济,有很大的政策回旋余地与调整空间。中国是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从温饱到小康的过程中,有着强劲的需求动力,而市场化和城市化更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强劲动力。

中国纺织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纺织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齐全的产业链、合理有梯次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分布;多样化的产业部门和多元化的产品系列,使中国制造仍是世界采购的第一选择;技术进步和科学创新,使中国制造具有世界先进的装备,坚实的技术基础,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力资本和产业队伍。

纺织服装业是易进易出的产业,进退成本较低,这固然在短期内导致失业率增长等阵痛,但不会影响产业根底,不会伤筋动骨。这种产业特性使纺织服装业在金融海啸后更易实现资本、资源的重组,以较小的代价实践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从而达到新层级的复兴。

中国已经在全球产业网络(GPN)中占有最重要地位;是最大的纺织贸易国,中国本身是世界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13亿人口,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不仅展现未来中国纺织服装需求潜力,更是表明处在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节点,有新的空间。

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增长8.4%,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6%,服装消费近年来一直以高于2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均纺织服装消费基数较低,但摆脱贫困的农村居民和走向城市的新一代农民,在服装消费市场方面不仅有刚性需求,更有弹性需求;中国纺织产业和市场有巨大的发展腹地深度和腾挪转移空间。

力量来自创新路径

将信心化为力量,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企业界的巧实力(Smart Power)和创新路径。

长期以来“追底杀低”的行业竞争模式和低水平同质化的规模扩张增长方式,导致对外部市场规模波动极为敏感和脆弱;过分的出口加工依赖,使产业低价竞争外战内耗,而在内需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品牌营销能力不强。

从眼前看,保增长是当务之急。扩内需不仅提供了增长动力,从长远看也迎合了市场需要。调结构则是根本,只有市场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增长,只有产业升级才能在内外市场上保持长远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会永远是中国纺织服装优势,国内市场不能仍以加工出口企业模式运营,更要求产品差异化、品牌营销以及价值链治理能力。

中国纺织业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维护中国的产业利益,在措施上要大力度、高效率,扩大出口,提高市场治理权。另一方面要有进有出,刚柔并济,平和地融入全球产业网络(GPN),要认识到唯出口论的贸易观的错误,没有交换则比较优势无法实现,要通过进口先进技术装备,促进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通过有选择进口高档染化料、高品质原料、半成品以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品质,拉动全球产业链,以进口错位的高档制成品,来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市场档次,培育时尚氛围,介入服务业。

加强上下游产业链间的整合。从纤维、纺纱、织布、染整到服装合作协同,以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要加强同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通过创新、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定位改变同质化现象,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加强各产业部门间的合作:以装备业提升纺织技术基础;为交通运输建筑提供土工布和产业用纺织品;农业部门优质天然纤维的培育、养植将稳定提高纺织品品质。要加强各区域间的合作,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实现中国纺织大产业、大市场、大贸易。加强纺织全球产业网络(GPN)的合作,发挥中国纺织业优势,通过境外投资、新兴市场开发、产业转移等化解GPN重构中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纺织服装作为人类基本需求,极有可能成为最早复苏的市场,纺织业作为民生产业,极有可能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类似,纺织业将成为把经济拉出衰退泥淖的牵引力。(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庆良)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