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交易网 您好,欢迎来到纺织交易网TEX86.CN !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发布]
您当前位置: 纺织交易网TEX86.CN >> 商业资讯 > 详细信息
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是大势所趋
相关专题: 资讯频道  纺织要闻 发布时间:2010-11-16
资讯导读:11月17日讯 日前发布的中经纺织服装产业景气指数报告表明,三季度我国纺织业景气状况

11月17日讯 日前发布的中经纺织服装产业景气指数报告表明,三季度我国纺织业景气状况继续向好,但四季度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影响,将有较大的下行压力。

2010年三季度,我国纺织业出口额、从业人员数、利润、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同比增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010年三季度中经纺织行业景气指数为101.0点,较上季度上升1.1点,显示出偏热的迹象。而中经服装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9.1点,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并呈现一定的下行趋势。整体来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好于服装行业。

从国内需求来看,2010年三季度,纺织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351.7亿元,同比增长23.5%,环比增长11.8%;服装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为2981.7亿元,同比增长19.0%,环比增长12.5%;化纤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1240.7亿元,同比增长18.8%,环比增长2.8%。出口方面,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2010年三季度纺织行业出口额为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1%,环比增长40.6%,达到历史高位;服装制造业出口额为3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基本回归到历史平均增长水平;化纤行业出口额为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2.4%,环比增长13.0%。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三季度纺织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即纺织行业、服装制造业、化纤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同比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74.2亿元,同比增长29.5%,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加快14.7个百分点;服装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04.7亿元,同比增长29.1%,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加快10.4个百分点;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0.4亿元,同比增长78.1%,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大幅加快44.4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纺织业面临多重压力。国际方面,全球经济回暖步伐缓慢,使我国纺织业恢复面临挑战;国内方面,纺织原料成本持续上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要求明确、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为纺织业复苏增加了压力。

四季度,纺织业将有较大的下行压力,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由于棉花价格持续高位,部分企业采购涤纶短纤、粘胶纤维产品替代棉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化纤产品价格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普遍上涨,在上半年推动了纺织产品出厂价格的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棉花、化纤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上半年纺织业利润率提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中间产品出厂价格跟随原材料的上涨而上涨,且涨幅超过了原材料,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利润反而增加。以纱线行业为例,上半年棉纱行业实现16%的增长,而2000年至今增速一直在10%左右。中经纺织产业景气指数也显示前三季度纺织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位于红色信号灯区。然而随着前期购进的低价库存原料的耗尽,新近高价购进的原料将压缩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棉纱行业的景气度经历了高点之后,在四季度增长放缓的可能性较大。

此轮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主要是由服装等最终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消化的,由于成本传导具有一定的时滞(一般来说从原材料到服装大概需要6个月的时间),此轮原料价格上涨对于服装行业的影响在三季度才开始显现,这也是造成三季度服装行业利润率环比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趋势在四季度还将延续,四季度服装制造企业利润总额有可能进一步被压缩。

报告认为,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保障纺织产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一、适时调整棉花供给,稳定原料市场价格。针对目前棉花供应短缺状况,积极做好棉花进口和抛储工作,保证棉花市场供应,稳定棉市和棉价。二、积极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纺织产业稳定发展。继续实施纺织产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必要时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纺织企业生存压力。三、纺织产业各行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积极应对各方面挑战。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加快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和赢利能力,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 中国纺织网

我要申请开通成为会员
本文标签: 纺织品 出口退税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