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intertextilePavilion)将于7月8日至1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和深圳服装行业协会共同主办。
2012深圳面辅料博览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3、4号馆举办,展出面积15000平方米,同比增加63%。现在开展前的各项服务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预计今年将汇集400余家海内外参展商,展示棉、麻、丝、毛、功能、化纤等服装面料及各类辅料产品。
由于企业纷纷看好华南市场,深圳面辅料博览会的报名一直非常踊跃。博览会规模在2011年由历年的一个馆增加到一个半馆,今年又增加到两个馆,但仍有较多企业需要排队候补。
今年的产品将更加丰富,参展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在深圳面辅料博览会的企业形象展示和展台陈列布置,报名特装展位的展商有江苏恒亮、广东金玺、绍兴鼎记、杭州圣玛特、浙江奥华等众多知名企业,特装展位的报名面积较上届增加了40%。此外,主办方今年将开始商讨在面料馆新增流行趋势发布区,以对纺织产品的研发和采购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今年深圳面辅料博览会的国内展团来自于绍兴和盛泽地区,展团的报名情况持续踊跃。抱团参展的好处是在宣传市场整体形象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海外展商展出面积预计也将增加20%左右,显示出海外企业对深圳以及整个华南市场愈加重视。海外参展商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印度、意大利、中国台湾省和中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
与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同期同地举行的,还有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2012深圳制衣设备展览会。精彩的同期盛会,完美的产业链组合,将吸引众多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中的生产商及贸易商,展馆内外贸易氛围将愈加浓厚。而三个展会相互促进,很好的服务了珠三角地区,也为纺织产业的上下游对接搭建了一个高效的贸易平台。
随着深圳面辅料展持续健康的发展,展会目标市场和客户越来越明确,不仅对参展商的遴选方面做到优化细分,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的在观众邀请方面的强大资源、专业的服务和办展经验。结合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在当地的影响力,展会将朝着专业而精准的方向稳步前行。
相关资讯
- 永不止步!兰精集团持续筑牢天丝™品牌“防护网”
- 花禧乐纺织:乘国风之势而起,舞动时尚新姿
- 波司登发布2022/23 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 马鞍山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万吨级聚乳酸聚酯切片技改项目顺利投产
- 丰原聚乳酸纤维、金环莱赛尔:让绿色纤维为健康生活发光发热
- 一家入手14台,远信工业Y9000双层定形机广东大秀爆品能量!
- 恒逸重点实验室上榜纺织行业创新平台
- 兵团棉花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纵论期货“推进器”价值
- 赛尔推出又一款基于ImagineX平台的喷墨打印头Irix
- 魏桥纺织:再生棉绿色环保助力创新创效
- 时尚先锋转型突破,波司登携手阿里“云”闯关
- 保定高阳政企直通 助纺织企业“渡难关”
资讯排行
- 科技感十足!我国登月服“望宇”名称确定,与“飞天”舱外服遥相呼应
- BRICS+金砖国家时尚峰会加强全球时尚联系
- 全国高职院校首批服装3D数字化设计技能等级证书出炉-纺织服装周刊
- 2024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鼓干劲、明方向、启新程!2025中国轻纺城干部大会召开
- 2024年羊绒原料及制品进出口概况
- 衣承华韵,古今辉映于时尚舞台——访绍兴禄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颖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涵养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大金 UNIDYNE 创新开放日:融合共创,推动绿色防水新潮流
- 2025 中国(义乌)国际针织供应链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义乌成功召开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BRICS+金砖国家时尚峰会加强全球时尚联系
- 2025年辽宁省冰雪时装周盛大启幕
- 新春不打烊,纺织集群冲刺开门红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视觉焦点
-
衣承华韵,古今辉映于时尚舞台——访绍兴禄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颖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2024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涵养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永荣锦江&意大利兰蒂奇集团,竞帆循环经济新蓝海!
-
安徽服装第一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孙村焕新发展面貌
-
质领2025·先锋谈|宏源科技:守正创新 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