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爆仓了!”3月15日上午,刚做了一年多棉花进口生意的山东滨州王兴华在电话中焦灼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尽管进口棉花到岸价格比国内棉花低了5000多元,但还是找不到下家。
进入3月,在青岛保税港区,一大批棉花贸易商正在为仓库满满的进口棉焦躁不已。王兴华告诉记者,保税港区的棉花库存将近10万吨,已经达到了库存上线,仓库基本全满了。
那边大批进口棉在保税区仓库里“睡大觉”,这边一大批棉纺企业却由于进口配额有限被迫购买高价国产棉,成本激增,青岛地区的棉纺企业破产和停工率已超三分之一。
“疯狂的棉花”今年正在演绎一个“死局”。
棉价倒挂再创新高
3月11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飙升至19346元/吨,这是该指数今年以来连续18天实现上涨,与去年7月的低点相比,每吨上涨了1190元。
而3月11日,棉花COT-LOOK国际棉花价格指数为93.50美分/磅,折合12776元人民币/吨。也就是说,同期国内棉价比国际棉价每吨贵了6570元。
国内外棉价倒挂不是新鲜事,但差价从没有如此之大。“虽然与前两年一吨价格达3万元以上的‘疯狂棉花’相比,现在的棉价已大幅下降,但目前国内外棉花价格差扩大。”王兴华说他去年看到这一点后才决定做棉花生意的。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2011年9~12月,国内外平均棉价差为每吨2410元;而到2012年1~3月,国内外平均棉价差上升为每吨3638元;8月底至9月初,国内棉价为18520元/吨,国外棉价在增加1%关税和增值税后的价格为13060元/吨,价格相差5460元/吨。而相比往年,2012年度国内外棉价差已创下历史新高。
“过去十几年,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始终保持在每吨1500元到2000元。”王兴华告诉记者,印度等地进口棉花、棉纱,平均价格要低20%-30%。
是什么造成了国内与国际棉价的差距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介绍,2010年开始,国内棉价一度高到33000元/吨,国际棉价也盯着国内棉价走,当国内棉价从33000元往下跌时,为托住棉花价格,国家出台了19800元/吨的收购价格,将国内棉价稳住。但是国际棉价还在继续下跌,与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差价。政府为了保护棉农,第二年继续提高棉花收购价到20400元/吨。
“之后,为了应对这样的价格差距,加大了在国际市场的采购力度,但是仍然没有把国际市场的棉价抬上来,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库存以及国内高企的棉价,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高勇说。
6000元差价的意义
“下订单的国外企业通常以国际棉价来定价,但自己生产的棉纱却是用成本更高的国内棉花来生产的。青岛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郑明梅表示,在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的情况下,低端棉纺企业必然会遭淘汰。2012年至今,棉价倒挂最高点达到6000元,无疑成为走向困局的一根导火索。6000元差价意味着什么?
青岛新天成纺织有限公司经理王志新说,正常情况下,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在每吨2000元,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目前的巨大价差已远远超出了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
青岛伊琳娜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曾向媒体算了一笔账:生产1吨棉纱,至少需要1.15吨棉花,原料成本2.2万元,人工、能源、运输和财务成本比过去上涨了10%,加上机物料耗损,一吨纱的成本不低于2.8万元,去年至今市场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由于订单不足,在青岛,不少纺织企业纷纷降低了生产库存。
另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青岛地区棉纺企业破产和停工率已超三分之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年初的新闻通报会上说,去年全年我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全社会口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6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
“除2009年出口总额是负增长外,这个数字是近几年来最低。”高勇说。中纺联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我国纺织行业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较同期分别下降1.8和1.1个百分点。
“仅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造成的影响。”高勇说。
死结难解
“棉价倒挂伤害的不仅是棉纺上下游环节,其中还藏有更深的危机。”王兴华表示。
由于棉纱进口没有配额限制,不少企业干脆选择直接从印度、巴基斯坦大量进口棉纱,因为人力、原料成本低廉,进口棉纱的价格甚至比国内棉花价格还便宜。为了生存,一部分棉纺企业甚至把进口的棉纱再转手卖给下游纺织面料企业或服装企业。
“生产棉纱不如卖棉纱,部分企业的无奈之举会导致市场的更加紊乱。”王兴华认为这是一个难解的死结。进口棉价格优势很明显,但由于1%关税配额审批“门槛颇高”,滑准税配额发放数量不确定。
“为了破解国内、国际棉价倒挂给企业带来的困境,我所知道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就是抛储,想以19000元/吨的价格抛300万吨,这样的抛储价格实际上政府已经给补贴了,未来会抛多少取决于政府的承受能力。”高勇说道。
记者注意到,前段时间,国家开始了棉花抛储。从各方面反应看,抛储成交清淡,一些小的棉纺企业在面临原材料短缺时也不敢收入国储棉。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棉价倒挂导致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应该在棉花流通体制上有所改变。棉花的生产和流通应该做到市场化,而不是靠收储和进口配额调节。现在的状况已有些扭曲。
“(棉花收储)意味着国家将为此付出不少于1700亿元的收储资金,加上巨额仓储费用、各种管理和经营成本,对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中国棉花学会棉花产业与经济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谭砚文说。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2013年依旧按去年的方式收购棉花,国家将面临无仓储棉之境。
来源: 中国纺织网
相关资讯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会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参展效果好、采购有实效,第十五届柯桥窗帘展完美交卷!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山东协会轮值会长会议举行,筹谋协同创新再发展
- 安徽服装第一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孙村焕新发展面貌
- 起跑“开季节”,广州诚大时装广场引领原创快时尚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做纤维世界的追光者
资讯排行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
- 2024年羊绒原料及制品进出口概况
- 大金 UNIDYNE 创新开放日:融合共创,推动绿色防水新潮流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跃迁之春谱写纺织新篇,2025中国纺联春季联展璀璨启幕
- 中国现代内衣之父——安莉芳集团创始人郑敏泰
- 山东协会轮值会长会议举行,筹谋协同创新再发展
- 质领2025·先锋谈|宏源科技:守正创新 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共奋进!2025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
- 全国高职院校首批服装3D数字化设计技能等级证书出炉
- 衣承华韵,古今辉映于时尚舞台——访绍兴禄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颖
- 起跑“开季节”,广州诚大时装广场引领原创快时尚
- 花式上新、一站式购齐,柯桥窗帘展首日开启时尚新风!
- 实力“圈粉”,尽展产业新风貌!山东聊城展团首次亮相2025yarnexpo春夏纱线展
- 科技感十足!我国登月服“望宇”名称确定,与“飞天”舱外服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