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麻,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令人色变的毒品“大麻”。由于大麻植物开花期植株顶部叶片和花穗中含有的四氢大麻酚(THC)被一部分人当作毒品利用,以致全球对大麻采取种植限制乃至禁种。然而,历史上大麻纤维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纺织纤维之一,我国也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利用大麻制作服装和工具,曾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美誉。
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近年来新型的低毒或无毒大麻品种已培育成功,四氢大麻酚含量一般都已在0.3%以下,失去了作为毒品原料的价值,与此同时,大麻纤维作为优良的纺织原材料以一张崭新的名片——“汉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汉麻产品具有吸湿、透气、散热、防霉、抗紫外线、抗辐射、抗异味等多种特性,被公认是继棉、毛、丝之后新一代天然纤维和绿色环保纺织原料,是其他纤维所不能比拟的。麻类纺织品因其独特的性能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发达国家市场需求量年增长30%以上,国内市场也有相同的趋势。同时,由于欧盟等国家对汉麻类纺织品都没有进口限制,因此汉麻类纺织品的出口具有广阔的空间。
由于汉麻综合利用创新技术研究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其发展和产业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2011年初,汉麻产业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各地政府积极鼓励汉麻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汉麻产业的规模化进程。汉麻产业欣欣向荣,“万年衣祖”再次焕发青春。
科技攻关打破瓶颈
我国现有的涉及麻类的标准共28项,国家标准以原麻产品标准居多,行业标准以麻及麻混纺纱线、面料产品为主,且现有麻类标准所涉及均为苎麻、亚麻类麻产品,未见汉麻原麻、汉麻及汉麻混纺纱线及面料、汉麻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而汉麻产业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汉麻纤维需提炼、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原材料成本高居不下、产品制成率低;汉麻纱线支数不高、汉麻布面纱结多;传统染整技术不适合,导致汉麻面料品质低;缺乏汉麻系列产品的标准,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攻克汉麻质量技术难关、制订汉麻系列产品标准、提升汉麻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
为此,宁波检验检疫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力图打破制约汉麻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从源头上掌握汉麻的生长和前处理生产工艺对汉麻产品特性的影响因素,课题组同志不辞辛劳,多次南下云南到汉麻种植地进行汉麻原料及各生产阶段样品的收集和整理。两年时间里,课题组对近300份样品分别进行了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抑菌性、防紫外线性、防辐射性(含电磁辐射和核辐射)、吸湿速干性及其他纺织服装常规项目等测试。获取大量数据证明,汉麻纤维在部分功能性,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防紫外线性、吸湿速干性等方面具有比传统棉纤维更优的性能。
课题组通过燃烧法、显微镜法、扫描电镜法及红外光谱法比较了无毒大麻、苎麻、亚麻的异同点,提出了无毒大麻纤维的定性方法。选取了与汉麻混纺定量分析相关标准不够全面的五种纤维,即粘纤、羊
来源: 网上收集
相关资讯
- 科技感十足!我国登月服“望宇”名称确定,与“飞天”舱外服遥相呼应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领导调研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 郎溪加速推动纺织产业提“质”向“新”
- 纺织企业降低“碳排放”,尤尼吉可、帝人、东洋纺等这些日本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
- “群雁”齐飞 晋江泳装沪上演绎产业实力
- 院士解读纺织类专业:超越衣食住行的“黑科技”
- 行业气候友好型技术分享会带来低碳生产新技术,为构建“绿色纺织”按下加速键
- 纺织企业降低“碳排放”,尤尼吉可、帝人、东洋纺等这些日本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
-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推动“盛虹攻关项目”专项基金取得显著成绩
- 木材衍生的纳米纤维素纸半导体制成
- 全国10人有东华!覃小红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资讯排行
- 鼓干劲、明方向、启新程!2025中国轻纺城干部大会召开
- BRICS+金砖国家时尚峰会加强全球时尚联系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喜迎开门红!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陆续启市迎客
- 大金 UNIDYNE 创新开放日:融合共创,推动绿色防水新潮流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 衣承华韵,古今辉映于时尚舞台——访绍兴禄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颖
- 岁末年初,盘点纺织行业数实融合最新进展-纺织服装周刊
- 乐古古纺织:让真丝面料与时代共舞
- 从“市场管理者”到“综合集成服务商”,中国轻纺城集团要下盘怎样的大棋?
- 全面提升市场形象,中国轻纺城开启管理专项行动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
- 安徽服装第一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孙村焕新发展面貌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涵养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