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进步助推纺织强国建设 |
——在2016年纺织科技教育成果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李陵申
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纺织之光”2016年度科技教育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纺织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对获得“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学生奖、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获奖单位和个人代表颁奖,为纺织行业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代表颁发证书。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全国纺织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和在人才培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代表以及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者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介绍2016年度纺织科技、教育奖励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就开展“十三五”行业科技教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2016年度纺织科技教育奖励工作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纺织科学技术奖
2016年度申报纺织科技奖项共181个,经形式审查和网评后,147个项目进行入会评。经专家组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核、媒体公示,最后经中纺联批准,决定对“大褶裥大提花机织面料喷气整体织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等116个项目授奖,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58项。授奖项目占申报项目的比例为64%,各等级奖项的占比与往年基本一致。
今年的纺织科技奖在评审方式上增加了网络评审环节,扩大了评审专家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同时继续坚持专家轮换和回避制度,并邀请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主席团代表参加了全程评审,中纺联、基金会秘书处领导及部分新闻媒体记者旁听了评审委员会会议。纺织科技奖评选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今年的获奖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纤维材料的创新对带动纺织原料和下游相关产业的变革具有先导作用。纤维材料的创新成果是今年纺织科技奖的重头戏。其中,由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规模T700/T800 级碳纤维生产线,产品对提高我国军用高性能碳纤维自主保障能力,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山东英利实业有限公司、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溶剂净化回收、浓缩技术,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垄断,显著提升了我国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二是高性能功能化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东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医卫防护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针对医卫用纺织防护材料的高屏蔽性、舒适性和低成本等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开发出了功能型医卫纺织材料,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医卫用纺织防护材料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由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过滤袋和高模量含氟纤维制备关键技术”项目,对烟尘过滤材料的高滤效、低阻力和长寿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提高了高温滤料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明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是支撑绿色制造,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由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聚酯酯化废水中有机物回收技术”项目,针对聚酯酯化废水中有机物组成极其复杂、汽提后废水COD 含量高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与聚酯装置规模及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技术和装置,解决了废水中有机物回收率低的难题,极大的降低了废水 COD 排放。该技术已推广应用在 1137 万吨的聚酯装置上,为促进化纤行业低碳减排、清洁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高品质差别化再生聚酯纤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运用于再生聚酯纤维生产,创新并集成高品质差别化再生聚酯纤维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建成国内外规模最大的 15 万吨/年的废弃聚酯瓶片加工清洗生产示范线和 20 万吨/年再生聚酯纤维生产示范线,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标准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规则。由中纺标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自主研发的一系列纺织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了“ISO 14389:2014 纺织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四氢呋喃法”国际标准,统一了全球对纺织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方法,是近二十年来首个中国标准国际化的成果,实现了我国由跟随采标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重大突破。
(二)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和教师奖、学生奖
2016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面向全国纺织服装职业院校。各校有效申报教学成果144项,最终授奖项目101项,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52项。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学生能力培养、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是纺织服装行业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科教结合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果,针对当前高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够、不能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依托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多渠道、多途径构筑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教师科技项目、教授博士工作室、张謇拔尖人才计划、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载体,将科技创新、专业教学、社会服务等有机融合,构建“双线融合、三段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深度产学研合作,将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成果应用于纺织行业,助推企业产品提档、技术升级,服务纺织行业经济发展,得到政府、行业、企业一致好评。
2016年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在13所本科院校和2所高职院校展开,各相关院校结合自身情况,采用二级院系推荐,学校差额评选、审核、公示等流程申报。经过专家评审,联合会批准,本年度共评出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1人,教师奖21人;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2人,学生奖147人。教师特别奖获得者东华大学郭建生老师自2003年担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以来,长期分管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在学院多层次并存、任务繁多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他注重专业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带领学院教师先后获得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等荣誉,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特别奖获得者天津工业大学马友伟同学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砥砺前行;他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2013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连续三年综合成绩专业第一,三次获得纺织之光奖学金,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预赛一等奖等12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多项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与奉献社会。
(三)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
2016年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共收到32个申报项目,其中,校企合作项目9个、院企合作项目1个、企业独立完成项目22个。经专家评审,11个项目被授予“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较往年有所提高,拥有发明专利的项目达到21个,占申报项目的65.6%。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智能生产、新原料应用、无缝成型产品的研发、功能性针织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完成的“超弹贴身针织面料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在原料选用、针织织造技术、染整设备与工艺上进行系统创新和集成攻关,开发的面料氨纶含量达到60%~80%,具有高伸缩性、高弹性、粘手性、保型性和坚挺性,手感柔软平滑,尤其具有承托力、良好的附着感和贴身的舒适体感。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圆机无缝透气针织织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使用不成圈针织三角和成圈浮线三角,编织出一种新型提花透气网眼面料,将原来通过成衣拼接形成局部透气改成在针织小圆机上直接实现,从而达到生产效率高、节省材料、穿着舒适的效果。
(四)2016年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的通知》精神,中纺联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主办了细纱机操作工和经编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这两项赛事都被列入了“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国家级二类竞赛,分别冠名“魏桥-经纬杯”和“润源杯”。在历时近一年的时间里,两个竞赛受到了各省市行业组织和有关企业的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了一线职工的技能水平。
“细纱机操作工”全国决赛于2016年10月24~29日在山东省邹平县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共有来自19个省市55家企业的80名选手参加本次决赛,创棉纺织行业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经编工”全国决赛于2016年11月3~6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共有来自5个省市35家企业的56名选手参加决赛。
按照竞赛奖励规定,两大赛事的前6名的选手共12人获得了由中纺联授予的“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竞赛组委会还为决赛前三名的选手共6人向人社部申报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同时为两个竞赛的前三名选手晋升了技师职业资格(已具备技师职业资格的晋升为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为第4~18名的选手晋升了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备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晋升为技师职业资格)。在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支持下,还分别给予两个竞赛各3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并为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12名选手颁发了奖杯、荣誉证书和奖金,两个竞赛的第一名每人颁发奖金8000元,其他10名选手每人颁发奖金5000元。
二、我国纺织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步入深度转型升级的新常态
2015年,我国纤维加工量占世界55%,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38.6%;在国民经济中,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6.41%,利润占6.07%,投资占第二产业5.32%,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的12.79%,研发投入占工业的3.68%;居民衣着消费占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7.4%。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纺织业和国内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2010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行业发展步入深度转型升级阶段。纺织工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
一是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呈现新格局。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和品牌渠道方面优势依然明显,在高端装备、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智能服装等方面的制造能力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依托劳动力成本、区域贸易协定等成本优势快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面临国际环境的“双重挤压”局面,虽全产业链综合竞争优势明显,但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为迫切。
二是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蕴含新空间。发达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和新兴市场的快速成长性,以及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等将支撑全球纤维消费需求继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1亿吨。国内内需扩大、消费升级两大动力和改革政策红利将推动服用家用纺织品的增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医疗健康、安全防护、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方面投入稳步增加,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进入发展黄金期,将进一步拉动纤维消费市场强劲增长。
三是纺织与互联网融合催生新变革。伴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全面深入应用,推动产业升级、调整、变革。
四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局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为促进纺织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机遇,推动纺织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贸易体系变革将促进我国纺织行业整合资源、合作分工、协同发展。
五是纺织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加强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是纺织行业共同的责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绿色发展是纺织行业共同的任务。
(二)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新形态与新动能
受国际纺织服装多元化发展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纺织行业深度转型升级将经历一个较长期的阶段而不是一个节点。增长速度的回落,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面对发展新形势与创新新机遇,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新形态正在酝酿,新动能开始形成。
在行业发展新形态方面。一是跨国采购分散化。近几年来,我国在美日欧三大纺织服装市场的占比有所下降。2015年欧盟、日本市场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比重较2014年分别下降0.93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今年1~9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欧美日三大市场的占比分别为33.85%、36.78%、61.69%,分别下降2.41、1.95、2.63个百分点。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世界纺织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南在美国、日本的份额从2001年的0.07%、2.65%增长到2015年的9.26%、9.51%;孟加拉在欧盟市场从2001年的4.72%增长到2015年的12.55%。二是国内需求升级。消费者在关注价格、品质的同时,开始注重消费体验与文化表达。随着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购买力正从城市转向城镇。消费者需求正向着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市场长尾效应日渐明显,“二八型经济”与“长尾型经济”共存。三是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世界工业发展变革的新趋势日渐明显,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设备、生产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以及商业链条的重构,促进纺织产业在制造模式、生产组织形式、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重要改变。全球生产要素、加工制造、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度共享。分享经济的崛起,为全球纺织产业链与供应链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创造重要机遇。电子商务平台及大数据技术发展,为纺织产业更好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在这一新趋势下,各国纺织产业亟待加强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与合作,实现全球产业资源及市场信息的有效汇集和共享,使工业技术革新真正发挥提升纺织产业的效果。四是综合成本趋于扁平。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制作成衣环节还有所体现,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作用在逐渐被弱化。受技术革命、资金成本、原料价格、能源价格、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全球纺织制造综合成本差距在日渐缩小。成本扁平化驱动全球纺织供应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国际纺织产业分布格局将会变得越来越区域化,纺织品的生产将趋于就近化制造模式,由此冲击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在行业发展新动能方面。一是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中高收入阶层快速崛起、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不断推进,为纺织服装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潜力。二是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快捷的营销渠道。三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纺织服装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供了平台与动力。四是一系列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建设,更加开放的对外格局,为纺织产业发展开创新的空间。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品战略”的实施,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行业从迎合需求向引导、创造需求转变。
(三)全球科技创新呈现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
全球的科技创新步伐从未停止,伴随着化工、机械、电子、现代材料、生命科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资源。
一是科技创新更加活跃,交叉融合和群体跃进态势日益明显。21世纪前十年全球三方专利授权量达到47.5万件,比上一个十年多出近10万件;新兴学科加快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带动众多学科和技术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蓄。二是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成为产业变革最重要的技术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广泛化方向发展,与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相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分布式、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能源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技术大规模应用,第四代核能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以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演进,碳纤维、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将极大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推动健康、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显,成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三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空间。面向国家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金融手段以及层出不穷的民间金融工具促进新技术与新资本加速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产业组织、收入分配和需求模式,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能源合同管理等正推动相关领域的变革,互联网开源软硬件技术平台的普及和开放,开创低成本、低门槛创新创业空间。四是创新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核心战略,全球创新竞争呈现新格局。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再平衡中赢得先发优势,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前部署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和行动。美国连续三次推出国家创新战略,并发布“革命性纤维与纺织”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德国连续颁布三次高技术战略,并推出工业4.0计划;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紧随其后。美欧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量的比例虽然由61%降至52%,亚洲经济体的比例从33%升至40%,新兴金砖国家占比也显著提高,但发达国家的创新优势依然明显。
(四)“十二五”纺织科技进步成绩巨大,但与纺织强国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任务和建设纺织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大力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组织实施了“十大类 50项关键技术和 110 项先进适用技术”,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整体提升。“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数字化筒子纱染色成套技术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50项成果获中纺联科技进步奖。行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以及取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授权专利共14.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48万件,较“十一五”增加164.86%。纺织行业技术改造以提升纺织原料生产及应用水平,提高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产业化水平,加快纺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及应用,提升纺织品及服装、家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新增纺织装备投入6100亿元,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印染产能117亿米和化纤产能 130 万吨,全行业整体技术及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科技资源持续增加,纺织企业人力投入不断加大,研发人才结构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持续增加,投入强度稳步提升。纺织工业科技进步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整体水平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阶段迈进,带动了产业创新发展。
但从整体上看,纺织行业科技发展与纺织强国目标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创新资源分散,未能形成整体合力,难以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和集成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科研成果止步于实验室,未能产业化、商品化;部分关键技术因竞争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难以向全行业辐射。科技创新与先进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及集成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的缺乏,创新能力更为薄弱。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薄弱,影响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纤维材料高性能、差别化、生态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先进纺织、染整技术及高附加值纺织品加工能力亟待形成,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瓶颈仍然存在,满足更高环保要求的清洁生产技术尚须有新突破,智能制造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尚须提升,标准化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三、加快实施“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着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
依据《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确立的纺织强国建设目标和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心任务的要求,结合纺织行业科技工作现状,中纺联制定印发了《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
(一)“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进步要力争实现九大目标:一是加强高仿真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化纤差别化率达到65%;二是突破一批高性能纤维制备和应用技术,实现高性能纤维的低成本和高附加值,成为世界上自主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三是掌握一批重点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制造关键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比重达到33%;四是印染行业万元产值水耗下降20%、能耗下降15%;五是国产纺织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不低于80%;六是纺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智能化纺纱、长丝、印染、针织、非织造布、服装和家纺示范生产线;七是主要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以上;八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授权发明专利年增15%;九是完善纺织品安全、基础通用标准,加快制定中纺联团体标准,进一步优化纺织标准体系结构;国际标准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导制定国际标准达到30项。
(二)“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科技进步纲要》明确了“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的五大任务。
一是加强纺织科学基础研究。面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需求,瞄准国际纺织高端和前沿技术,加强新型纤维材料设计与制备、绿色纺织染加工、智能制造与两化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前沿技术研究,为行业原始创新和科技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是实质推进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在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实现实质性突破,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力推进高性能、功能性、多元化、生态纤维材料,高效、低碳、安全、环保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智能化纺织装备、生产及管理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纺织染先进工艺技术、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的应用,以及“互联网+”两化深度融合成功案例的推广。强化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高效低耗、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应用推广,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发挥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优化完善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产、学、研、用及行业公共服务体系等多方资源,推动知识创新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品创新联盟建设,提升行业科技要素协同创新能力。
五是加强标准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强制性标准,重点制定公益性基础方法标准和通用性终端消费品标准,加强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与应用领域的配套,提升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水平。加快中纺联团体标准制定,推动企业标准创新,增加市场和创新标准供给,建立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同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我国自主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带动我国产品、技术和装备“走出去”。
(三)“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重点发展方向
为实现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科技进步纲要》通过广泛征集、筛选和专家论证,确立了在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先进纺织、染整及高附加值纺织品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先进纺织装备,纺织信息化技术等六大领域要突破30项共性关键技术,在全行业重点推广纤维材料加工技术、纺纱织造新工艺技术、染整新工艺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国产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信息化技术等100项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全面实施“六大类30项共性关键技术和100项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推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整体提升,实现行业创新发展。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建成纺织强国再立新功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十三五”发展关键阶段,推进“十三五”纺织科技进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要把科技创新置于行业发展的核心位置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新论断。习总书记更是指出,抓科技创新,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我国纺织工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由大变强一直是我们纺织几代人的梦想。必须客观认识到,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纺织工业高技术化是建成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科技创新将在全行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等诸多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我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具有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全行业要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框架下,顶层设计、前瞻谋划和布局未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围绕纺织“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确立的九大目标、五大任务和“30+100”重点方向,聚焦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体系协同创新,加强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纺织技术装备、产品开发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力争在“十三五”末,我国纺织科技创新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由“跟跑、并行”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的转变。
(二)把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总书记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人才也是支撑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纺织行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决定性要素。目前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纺织行业长期享有的人口红利优势也正在稀释,人才红利优势亟待形成,亟需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国家或行业重大科研计划和重大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等为依托,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科研启动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竞争择优制度,加强青年人才培养;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首席设计师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纺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提升和优化多层次人才教育体系,扩大纺织人才规模。纺织服装高等院校要重视学科设置与行业转型升级方向协同,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依托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项目,深化科教结合、工学结合,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发挥职业院校、技校、培训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教育、在岗再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工作,鼓励技术工人通过在职教育、远程教育等途径进行深造,形成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纺织企业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发展的事业空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规范劳动用工,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稳定性;促进人才有效流动,搭建行业性、地区性纺织专业人才市场、人才信息平台等,有效对接人才供需。
同志们,中纺联开展的科学技术、科技教育和人才奖励工作,是国家与行业层面科技教育和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奖励褒扬先进,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围绕行业发展中心任务聚焦发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培育了崇尚创造的创新文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汇聚了全行业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合力,促进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了纺织创新人才培养进程,成为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质量的重要“推进器”。
同志们,纺织工业科技教育奖励工作得益于全行业的认同和鼎力支持。“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收到来自50余家单位和个人的捐资1.2亿元。截至今年底,已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185项、优秀教师和学生共计3503名、优秀教学成果奖881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78项、应用基础研究43项、科技成果推广93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35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1人及16家获奖单位,用于表彰的公益活动支出约6100多万元。2016年用于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900多万元,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第二届第八次理事会审议通过,科技奖、教育奖、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和技能人才的奖励奖金为306万元。在此,我代表中纺联和“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对长期以来为促进我国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呼吁行业内相关组织、骨干企业和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推动纺织科技教育进步的伟大事业,为中国纺织添砖加瓦。
同志们,“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真切道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工匠精神,坚定实施创新“第一动力”、科技引领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我国建成纺织强国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相关资讯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奋进新时代 共建大枢纽 2024年西安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会召开
- 中国(合肥)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开街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稳中求进谋发展,固本兴新创未来
资讯排行
- 首届2024北方国际物流和运输技术博览会在济南举行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打赢“生存战”,看日本纺企如何上演合纵连横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2024河南时尚周开幕,叫响全民时尚季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
- 波兰之旅,开启中波纺织服装合作新篇章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诚信创新大会暨天津(东疆)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
- 同频国际,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