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农事,蚕农每年一般可养3至4次蚕。在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有一个智能蚕室,这里的蚕宝宝每个月都可以结茧,每年可养12次蚕。
以养蚕闻名的云龙村打算扩大养蚕产业链,使养蚕与旅游相结合。村里不仅建立了蚕俗文化园,还举办蚕俗文化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蚕宝宝不吃桑叶吃饲料,蚕宝宝对温度极为敏感,不会在天冷时吐丝结茧。但是,这两天云龙村的村民,目睹了在大冷天吐丝结茧的蚕宝宝,让一些养了一辈子蚕的农民,感到神奇。
在云龙村的智能蚕室里,记者看到这些刚刚结出来的蚕茧,一个个整齐的排列在蚕室的抽屉里。从外表看,与普通蚕茧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有大约10000个茧子,总重17公斤。都是前几天刚刚吐丝结茧出来的。”智能蚕室的养蚕负责人钱兴林告诉记者,智能蚕室通过控制室,控制蚕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蚕农用手机软件可以随时随地监控管理蚕室。
而且,智能蚕室利用地源热泵供暖,地下水冬暖夏凉,可以实现绿色循环供暖。
温度可以通过供暖保持在蚕宝宝适应的21℃至30℃之间。那么冬天桑树不结叶子,蚕宝宝吃什么呢?
钱兴林告诉记者,这些蚕宝宝不吃桑叶,而是改吃饲料了。在现场,记者看到蚕宝宝吃的饲料呈灰褐色,闻起来有一股桑叶味。据介绍,这些蚕饲料是由桑叶粉、玉米、豆渣等十几种原料制成的,经过试验,可以安全地供蚕食用,起到替代桑叶的作用。游客可一年四季观养蚕。
云龙村养蚕历史悠久,是传统蚕桑生产基地,曾以蚕茧高产而成为全国“先进农业”典型,《人民日报》对其曾作过长篇报道。
云龙村村委会主任张旭辉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有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多次组团访问参观“云龙养蚕经验”。
2009年,周王庙镇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世遗”。
“现在,村里养蚕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养蚕人越来越少。”张旭辉表示,云龙村的养蚕技艺经世代积聚而底蕴深厚,内容丰富,需要保护与传承云龙村的蚕俗文化。
目前,云龙村蚕俗文化园已经建成,园内建有蚕花堂、大戏台、南厢房、珍史馆等仿古建筑,还陈列了当年的蚕具、织绵机、踏丝车等传统养蚕缫丝器具。
此外,每两年,海宁还会在云龙村举办蚕俗文化节,传承弘扬蚕俗文化,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海宁周边的游客。
现在有了这间智能蚕室,游客们可以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接触和观赏蚕宝宝了。“我们打算把智能蚕室,也打造成一个农业旅游的景点,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养蚕的过程。”张旭辉表示。
来源: 杭州日报
相关资讯
- 时尚产业流通转型升级路怎么走?无锡这场圆桌会议带来实用指南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起舞·织梦未来 | 数据看纺织,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
- “AI+纺织”在行动|智能革新:AI 重塑纺织服装行业的未来
- 冲锋在前 ,一篇看懂浙江三门县冲锋衣产业集群蝶变之路
- 困难时刻如何破局?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讲的都是干货!
- 为兴城,打造更有活力的泳装产业新生态!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强基固本立业,守正创新开局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数字赋能“智造”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 张国清: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加大培育力度 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何黎明:深耕产业场景 构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新生态 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出应有贡献
- “蕾”绽纺城·“丝”语全球|亚捷花边:探寻花边里的大世界
- 打赢“生存战”,看日本纺企如何上演合纵连横
- 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职业装创新研发平台引领潮流,展现职业新风貌与行业前瞻
- “真皮标志杯”中国国际皮革裘皮时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海宁成功举行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 畅通外循环,越南采购团走进中国轻纺城市场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邦:互帮互助,打造国产莱赛尔民族品牌
- 北纬40度再现百强海城新质崛起,数智服尚续写霓裳西柳电商传奇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全国39个铁路物流中心全部挂牌成立
- 新质科技掀牛仔“绿”潮,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
-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